阅读历史 |

圣天子从容荐枕席贤公卿感怀舍身躯(1 / 18)

加入书签

北狄寇边,朝野震动。

皇帝庸碌无能,志大才疏,先是召集四方边军护驾,又轻信异族闹着要和谈撤军。

一来一往,相持不下。异族渐入京畿,终于酿成大祸。

异族俘虏了皇帝,又要劫掠都城。余至清率边军护驾,于乱军之中救下了狼狈不堪的亲王,扶他登基为新帝。

新君旧臣力挽狂澜,守住了帝都。余至清领军反击,追敌三月,大破敌军。

北狄大军退回塞外,虎视眈眈。

余至清欲护国安邦,重整边防,必要回京受封赏,才能名正言顺领权;想安抚百姓,就要回京和皇帝百官同庆大捷,才能不受猜忌。

新帝在城郊亲迎大军凯旋。

余至清进京时,正下着薄雨。

数月前,余至清扶亲王登基。当时新帝肌骨莹润,眉宇间也没有什么颓靡之气,一看就是教养良好的天潢贵胄。现在新帝处理了数月朝政,又有了一种含威不露的仪态。

天子生得俊美,此时又穿了一身玄色的礼服,端凝地站着,托付仪剑时露出一截洁白如玉的脖颈。细雨层雾一样蒙在皇帝修长的指尖,像美玉细腻的柔光。

余至清忽然想:皇帝似乎是瘦了。

君臣或许各怀心事,或许两心不疑,总归要郑重其事地一问一答,向天下演一出和乐相得。余至清有些疲倦地说着谦辞敬语。天子见他眼帘低垂,遂执手相望,道:“先生征途劳苦,朕亦知先生一片丹心,虚词何必多谈?且随朕入宫,众卿同饮庆功酒!”

宫宴大醉一场,天子与重臣同榻而眠,以示亲信。

余至清习惯早起练剑,晨光熹微时自然而然醒了,看到头顶绣着周天星宿的床帐,这才从昨夜混混沌沌的醉意里回过神。

皇宫侍从昨夜都被天子遣退了,现在也没有人来侍奉,室内仅君臣二人。

余至清在宁静的宫室里默默沉思。先帝生有一女二男,长女昭怀太子贤明果决,无奈英年早逝,先帝也因此骤然驾崩。余至清本是太子亲信,在先帝长男登基后屡遭贬谪,被排挤到边疆练军。直到庸碌君王被夷狄捉去,才因救驾重返中原。所以,余至清与先帝幼子——眼前这位新帝几无私交。算一算,二人只有数月前扶立新君、联手守城加上昨日天子亲迎说过话。

昔日新帝骤然登基,言行举止动静合宜。后来主持政务,供给粮草,弹压奸佞,也很有几分圣明气象。如今夷狄未平,人心不定,余至清统举国之兵,天子掌一朝之政,君臣二人不能有嫌隙,更要给天下人演一出君臣相得。

——所以,即使余至清不喜饮酒,也必须要在天子的宫宴上大醉;正因君臣无甚私交,更要同榻而眠,显示一番亲密友好。

余至清端端正正躺着,想到这里,就侧了侧头,眨了眨眼,往一边看去。

新帝安安静静枕在他臂上,斜躺在他怀里,寝衣有些散乱,露出两枚锁骨,玉件儿一样精致。左侧那枚还缀了一颗玲珑的小痣,嫣红如胭脂。

余至清没有动弹,在心里叹了口气:国事未定,天子亦多辛劳,果然是瘦了。

“……先生醒了。”天子此时眨了眨眼,醒了过来,望着余至清含笑问候了一句。

余至清方才没有起身,此时也不好抽出手臂,只能躺着有些局促地回答:“是……陛下可要用朝食?”

天子笑着摇摇头,坐起身来。

乌黑的长发柔顺地垂在天子玄色的里衣上,光泽流丽犹胜丝绸。

“昨夜先生疲累,朕也不愿打扰先生休息,此时此地正好只有你我二人,朕有一言,请先生指教。”

余至清起身,欲到地上恭闻圣训,被天子眼疾手快扣住手腕,只能一边跪坐在床上,一边被天子握着手。

“朕本藩王,因皇兄北狩,临危受命,蒙先生和臣民不弃,推为新君。朕年少德薄,天下军政皆仰赖先生一人,深知先生德才兼备,官声清正。普天之下,能力挽狂澜,使社稷危而复安者,唯先生一人。众人不疑先生之忠,而疑朕不信先生之忠。君臣相疑,则国事不定。此朕顾虑之一。”

天子表示了坚定的信任,余至清应该谢恩或推辞,但被皇帝握着手,他一时也不知从何说起,只静静倾听。

“朕知先生不欲争权夺利,又厌倦小人攻讦猜忌,宁曲高和寡,不愿与庸人同流合污。可先生虽能披坚执锐,然内无后嗣,世人皆以先生为孤臣。众人惧来日有变,不敢归心,以致不能全力相助先生厘清军政,无益国事。此朕顾虑之二。”

天子郑重其事,坦诚相待,单刀直入地指出了另一个问题:余至清功高名重,又没有子嗣,众人害怕他日后遭到清算,也畏惧他太过清高,所以不敢全心全意支持他的政见——即使余至清的见解于国有利。

余至清赞叹地看向天子。天子可谓一语中的,登基不久就能有这样的见地,聪颖明达,实属难得。

天子握住余至清的手,口齿清晰,条理分明地说:

“朕无后宫,先生无家室,请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